人民日報海外版|南京高淳固城街道花山村:鑼鼓奏鄉(xiāng)音 文化潤人心
《人民日報海外版》2024年1月16日12版 版面截圖
雪映花山村蔣山書舍。
村民在風景秀麗的花山村勞作生息。傅志偉攝
花山村的孩子們在蔣山書舍閱讀。
花山村的大小鼓手。
村民在交流十番鑼鼓演奏技巧。
花山村(原為蔣山村)村民來到南京市高淳區(qū)高淳老街表演打蓮湘。
俯瞰花山村。
村里一處古建筑——保賢局始建于1888年,后逐漸發(fā)展為慈善機構(gòu)。本報記者 史志鵬攝
原題: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(qū)固城街道花山村
鑼鼓奏鄉(xiāng)音 文化潤人心(遇見鄉(xiāng)愁·古村落的記憶)
“一湖青山一湖秀,固城湖邊岸垂柳。爺爺牽過的老水牛,走不出我的記憶與鄉(xiāng)愁……”返京后的數(shù)日,花山村的村歌仍不時在腦海里響起。
位于江蘇省南京市高淳區(qū)固城街道的花山村下轄9個自然村,東依青山、西傍秀湖。受山水靈氣滋養(yǎng),花山村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散落著漢朝墓葬、唐朝驛道、南宋祠堂及明清建筑,歷史文化氛圍濃厚。
在村里的網(wǎng)紅書屋——蔣山書舍,記者碰到了正在讀書的村民劉春燕。“這兒原本是一處明清老宅,后來改造成了書屋,為大家提供了一個閱讀場所。”劉春燕是常客,她不僅自己來,有時也帶孩子來,“書舍藏書豐富,且設(shè)計團隊最大限度保留了‘青磚黛瓦’的樣貌,在這閱讀很有感覺。”
村里另一處有名的老宅,要屬何氏宗祠。門廳的磚雕石雕,院內(nèi)的參天古柏,古色古香的家訓(xùn)堂,似乎在訴說著何氏家族的過往。村民何長清在祠堂內(nèi)與老者交談,他們拿出厚厚的族譜,歷史感撲面而來。上面記載:宗祠始建于南宋,為北宋宰相何執(zhí)中之孫何文忠所建。“祠堂是老祖宗傳下來的,后代子孫不管走多遠,來到這里,才算回家。要把祠堂打理好,祠堂興盛,我們就有了根。”何長清說。
花山村的“文化味”不僅體現(xiàn)在老建筑,還在于有一群熱愛民俗的村民。年近五十的路抱娣是個多面手,既會敲鑼鼓,也會打蓮湘。“花山的十番鑼鼓小有名氣。”路抱娣介紹,一般由5至7人演奏,樂器有大鼓、大鑼、大镲、小鑼、鈸,還有嗩吶配奏,音調(diào)鏗鏘,“年三十我們表演,全村老少都來,熱鬧極了!”
村里一處古建筑——保賢局門口,兩位村民在練習跳五猖。“五猖代表東南西北中五個方向,用來消災(zāi)、祈求平安。”村民劉召金一一介紹著他的家伙什兒。另一位村民路財華則穿上戲服向記者展示,他跳五猖有些年頭了。“20年前,我從父輩手中接過了這門藝術(shù),大家都很愛看,我也要把它傳下去。”
冬日的村落,多了些靜謐。文化無言,在村里靜靜流淌,感染著一代又一代的花山人。
(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花山村村委會提供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